当前位置: 首页 >>国际理解>>学科渗透

教学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教学及心得(吴文婷)

来源: 录入者: 发表于: 点击: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旨在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高中地理必修3包含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教学实践,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淡一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和深化国际理解教育。

一、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国际上的中学地理课程十分注重国际理解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

二、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是根据以卫星测量为基础进行的计算,巴西境内亚马孙热带雨林至少有8%的覆盖面已在20世纪遭到破坏。在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原住民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巴西政府的拓疆计划、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等段。在当地人看来要想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开发雨林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在当地政府看来政府背负巨额外债他们在保护森林、照顾贫民和偿还债务中左右为难。在课堂中笔者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部分同学扮演原住民他们表示尽管保护雨林很重要但是改善生活才是他们短期内要思考的问题而破坏雨林最严重的是发达国家所以保护的工作也应该是他们来做;扮演巴西政府官员的同学认为政府要以大局利益为重开发雨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开发过程中为贫民提供的土地也足以让他们改善生活;扮演发达国家伐木公司老板的同学表示,商人最看重的是利益,保护雨林的确应该但是在被伐林的土地上种植树木至少要20年才能成材对于提高经济利润没好处。这样学生们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和增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有关理念和价值观—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能够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同世界各地人民进行合作担负起“地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三、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

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注重情感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仔亥子们不仅用智慧而且用心灵感知周围世界……思维、情感和体验是分不开的。”可见J清感体验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教学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内心体验激发学生的共鸣形成情感体验。同时高中地理可利用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拓宽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例如就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在街头或者深入社区做问卷调查并且统计人们是否关注雨林破坏而引发的生态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实践和思考使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树立世界公民意识焙养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以及国际合作的精神。

此外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有开放的胸襟和意识及超前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每个人的努力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拓宽自身视野,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理解素质。

开阔视野、渗透国际理解与合作的价值观念是国际上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功能、对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综合素养都有重要意义。


教学心得

挖掘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能够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载体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用求,教师应充分利和挖掘教材,广泛而准确地把握适合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内容。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突出了人地关系的主线,正确地表达了人类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表现在“仁者爱人”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层面,而且拓展到人与动物、植物及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层面上。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人地关系的内容,如气候资源和大气污染、水资源和水污染、土地利用和土地荒漠化等以及世界各国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性,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反过来会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同时把学生置于世界的怀抱,使他们了解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利用都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培养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以及全球意识与国际合作精神。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不但阐述了人地关系,而且还暗含了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地球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创造了条件。人文精神是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终极关注”,是对人生、大自然,以及赖以托身的客观世界终极意义的关注与追求。同时,东西方虽然远隔千山万水,种族、肤色、风俗习惯各异,但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期待却有许多是相近或相同的。国际理解教育所积极探索的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促进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人民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整合“地球村”公民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达到整个人类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新课程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关于世界文化的基础知识。只有了解和认识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地域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才能明白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都有值得其他文化学习的地方,从而才能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与各国、各地区的人打交道,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是友好往来的一个前提条件。通过教材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使得每个国家经济都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国家之间促使经济发展的各因素(如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等)都互有优势,存在着差距也存在着一定的互性。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然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甚至全世界,任何国家要求得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同其他国家协同发展。新课程地理教材中的“发展与合作”、“工业分散”、“产业转移”等都是这方面内容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在人口、民族、宗教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素材,如人口的分布以及地区差异、人口迁移和各国的人口政策、人口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的增长与粮食问题、城市与城市化问题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人类的人口增长如果不能与社会再生产以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同时当今人口流动早已具有全球性。世界人口问题不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也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就能解决的问题,人口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密切合作。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国际理解与合作意识,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案例。例如,纵观目前世界上重大的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造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某些国家的环境问题具有跨国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进行国际合作。不仅如此,地区冲突问题、国际金融危机、资源的世界范围利用问题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都需要国际采取协调合作行动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能够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关心与交往,树立世界公民意识、竞争合作意识,把爱自然与爱社会、爱祖国与爱世界有机地融合起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